習的痛苦和壓力,而產生抗拒和逃避,結果反而不成材。
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
這兩種觀點,前者比較理性和現實,因為生存和發展都不是小事,個人力量有限,必須從整體出發,有合作、有分工;有先行者,有後繼者;有策劃者、有執行者。這纔能發揮最大的效果,作出最佳的貢獻,節省資源,事半功倍。在歷史上,這是一種集體主義、家族主義、社會主義、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教育觀。由於太強調整體,孩子的個性和自主可能會受到損害、抑制、扭曲,甚至犧牲。
後者站在愛護孩子的立場,主張教育是順孩子的天性而為,不要先設目的,不要先立標準;只要孩子喜歡,甚麼都是好的。老師只能引導、獎勵、回應,把舞台讓給學生,這樣纔能讓孩子的個性和創造力充分發展。在歷史上,這是一種個人主義、自由主義、自然主義、心理主義、實證主義、實用主義和存在主義的教育學。著名的代表有洛克(J. Locke)、盧梭(J. J. Rousseau)、赫爾巴特(J. F. Herbart)、斯賓塞(H. Spencer)、杜威(J. Dewey)、泰勒(R. W. Tyler)等,曾經輝煌一時。不過由於各大國競爭激烈,科技人才日益重要,大家都不甘後人,於是提倡教育改革,重返功利主義之路;教育須為明日的發展服務,考試變得無比重要。
順教育:成長自己,貢獻社會
這兩種觀點,在取向上是有所對立,但尚非邏輯上的不相容。站在教育立場,依我看,它們還是有共同點的。這個共同點是甚麼呢?就是「順」:順種種非自主性的要求而為。用我的話語來說,就是「順教育」。綜合起來,大概有六種:
1. 順本能(順其欲望、自然取向、或天生之氣質之傾斜而滿足之。盧梭認為此可力保兒童之純潔。)
2. 順習慣(順其已形成之性格、行為習慣,不挑戰其自我,接受其表現,再思教育。)
3. 順興趣(滿足其心理上的種種追求,包括好奇、求知、享樂、釋放、自由,欣賞其天賦才能之表現,使其獲得成就感、自尊與自信。)
4. 順他人(利用孩子想獲得別人,包括群體認同的心理,給予讚賞和鼓勵,使其進步;但這一點,一旦失敗,亦可能引致心理上的壓抑。)
5. 順制度(在前者基礎上,教育孩子遵守秩序、各種規則,過集體生活。)
6. 順發展(認識歷史,認識社會及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,了解推動社會前進的各種力量,包括知識、技術、政治組織、經濟手段和人心趨向,掌握其脈動,開創未來。)
這六種教育,前三者以個人為對象,後三者以群體、社會的發展為關注點,其實都是一根而發。人的成長是先從自己開始,所以自然主義、自由主義、實用主義都提倡興趣說、快樂說,接受和尊重孩子的自然性向、天賦氣質,設計種種活動,讓他在一個自由舒暢的環境下開心學習,把自己先天的能量釋放出來,這纔可能讓他的人生得到最大的創造。但為了人類的社會是個群體的社會,每個人都有偶、有家、有國,個人的發展不能唯我獨尊,必須學懂與人相處,進而放下自我,成全別人,成全家族、國族、理想事業,與人類和平。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,人類數千年的歷史正是向此而趨,所以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、家國安全、文化提升沒有大矛盾,反而相成。從這一點看,後三者正是一個這樣的方向:把個人的空間擴闊:人我不二、家國不二、情理不二,通過人的實踐和體會,把兩者打通。
順教育的危機
問題是人從自己走向世界、走向別人的過程中往往走不通。為甚麼?就是因為自我放不下,太介意自己的成績、成就與成功,對別人不能相容、不能欣賞、不能禮讓。這是一種競爭心理、目標一定要獨贏,像奧運會的金牌選手,榮譽獨得。這樣怎能承認別人的價值?競技場上的成功可能抵消不了人際上的失敗。現代社會太講競爭:商業競爭、排名競爭、實力競爭、軍事競爭、技術競爭、產品競爭、市場競爭……可以說,無一不競爭,如此便形成一個緊張世界。處心積慮,大家都想脫穎而出。參加者固然壓力重,而且恐懼,一旦失敗,很容易崩潰。為甚麼?因為競爭之下沒有空間,你只有向前。
在這種情形下,教育能幫上甚麼忙呢?難道就是幫助他們取勝嗎?
現實上的確如此。今天的教育太重視專業成就、技術突破、市場推廣、資源控制,為的就是取勝,人變成競爭的工具。順教育至此陷入絕境。
人的自主性沒有了,你只能順勢而趨。換言之,你只是這個歷史大潮中的小水滴;你逐浪其中,沒有選擇。
教育只是幫助你獲得投身其中的資格,不保證你成功,也沒有幫助你面對。
這是教育的異化、教育的顛倒。順教育原來是順人的自然取向,為甚麼會變成順後天社會所虛構出來的價值而行呢?不是太扭曲、太荒謬、生命迷失了嗎?空有一大堆知識和技能,又有甚麼用呢?
難怪今天許多從事教育的人重新呼喚自由教育、興趣教育、個性化教育和愛的教育了。正本清源,是需要回頭省視的。不過,正如歷史所昭示,單純走盧梭之路、斯賓塞之路、杜威之路也是不足夠的。以孩子為重,以兒童的天性為重,並不保證孩子能健康成長。因為這種「天性」,並非必然善。尤其是,若只是順孩子生下來的先天結構、遺傳基因,如柳宗元所說的植樹方法,不過是「順木之天,以致其性」(〈種樹郭橐駝傳〉),但這樣便沒有新品種,也沒有克服惡劣環境的能力。所以必須運用後天的教育方法,來調整其心理活動,如赫爾巴特所提出的「注意、期待、探求、行動」四階段,或杜威所說的「教育即生活」,所選用的教材必須趣味化等。但這些終究不能觸及核心,有方法而無人性論上的確實根據,所以仍然無的放矢。
成長需要逆教育
那麼,關鍵在哪裡?
我認為在「逆教育」,不能一味順孩子的天性(自然取向)。自然主義把人放在「自然」的背景下,一切行為都沒有善惡可言。人只要率性而為,便合乎自然之道。這樣,推而廣之,人也就不需要教育了。例如中國《老子》的理想世界是無為,「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」,「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」;盧梭也認為社會上的一切規則都是禁錮人性的,只有返回生命的原始,纔是純真和美好。但這個原始狀態是甚麼呢?荀子說「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」,生來如此,順之「必出於爭奪」,所以性惡,只有通過後天教育,即師法,纔能產生善行。這有點像西方的改造主義的教育,向社會秩序看齊。但若過分,會不會埋沒個性呢?使人活在一個政治為他安排的秩序中,人會接受嗎?
由此可見自然主義教育的不足,對「自然」或「生成之性」認識模糊,以己意美化。他們所提出來的自然性向,其實只有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理由,不能自主,不能自命,以之作為成長的動力,讓人向善向美,便沒有根據。若通過外力改造,更會把生命嚴重扭曲,連自然主義的前提也丟棄了。
固然,揠苗不能助長。在此我們必須先釐清教育是生命成長的教育,而不是求知識、習技能、得名位、斂財富的手段。孔子所謂「為己之學」,即以生命之成長、充實、上達、突破,以到達更高境界為事。這樣的一個過程,固然要學、要思考、要行動、但更要有感受、有體會,纔能真有所得。得甚麼?就是得以化掉其原始野蠻、原始人性而成君子。孔子說「克己復禮」、「修己以敬」,所以不能「順」。
孔子教顏淵:「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。」顏淵問如何纔能做到?孔子說:「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再具體一點,就是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
以「禮」來約制自己的原始欲望,這就是「逆」。曾子每日「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」這也是「逆」。人貴自省,所以人不能任由生物之自然欲望橫流,而必加以主宰,這也就是「逆」。人的心理,自尊自信,未經拷問,很可能只是一種自以為是,變成固執、封閉、防衛、排斥,所以這更要「逆」。所謂「忠言逆耳」,「良藥苦口」,一般人不懂,以為順對方要求,滿足對方欲望,就是愛護對方的表現,而不知適足以害之。
順、逆教育的目的與方法
這兩種教育:順與逆,從培養孩子成長的目的上看,似乎沒有分別,但其實是有的:求之在外,如求財、求壽、求名、求知、求位,便是順教育的具體方向,但在客觀環境上說,這是沒有保證的。所以孟子說:「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」。但若逆此而行,求之在我,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,不受外在環境影響,如古之聖賢大哲,文天祥、楊繼盛、左光斗等,盡道而死。這就是最高的自主與自命,唯有在逆教育中可以得到培養。
從方法上看,「順」、「逆」是相反的,但操作起來,未嘗不可以配合、兼施,亦可以輪替、交換,關鍵在對學生的了解,這就是師弟二人之間的事。方法無所謂好壞,只要有效果。過去傳統教育強調「師嚴」,所謂「教不嚴,師之惰」,即是使用逆教育的比較多。禪宗的當頭棒喝、逢佛殺佛,遇祖殺祖,更令人驚心動魄,非一般人所能承受,但卻教出無數開天闢地的祖師。
在人性論上,順教育是經驗主義者,雖崇尚自然而未能了解真正的自然是成長上的自由、自主、自覺與自立,唯有逆教育可以開啟人的領悟,以提升人的智慧和修養。
遺憾的是,今天整個中國社會都是推行順教育,一方面受西方影響,一方面中國三十多年來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,孩子都變成小皇帝、小公主,十分難教。這都是嬌縱之害。西方的教育理論,在民主、人權的掩蓋下,似乎很有道理。結果如何?下一代都腐爛了:懶惰、逃避、厭學、脆弱、叛逆、享樂、吸毒、卸責、不肯面對自己……這樣的下一代,社會還有希望嗎?人類還有希望嗎?
顯然,這是教育的失敗。下一代太順了,太受保護了,養成這樣的習慣,是誰之過?
人成長必先經歷磨練,即使在順境中也要保持警覺,否則危機到來,難以脫險。平時多推行「逆教育」,養成不畏艱巨的志氣,十分重要。《易經》「困卦」〈彖辭〉說:「困而不失其所亨,其唯君子乎?」成敗並非最重要,挺立君子的人格纔更重要。在這一刻,面對困局,逆教育纔見真章。
結語
總結這兩種教育:「順」可以建功立業,「逆」可使成聖成賢。